盘点:业有专攻的状元们

  • 广州环球宝贝可靠吗
  • 2023-12-09

王艾迎

在中国古代的状元中,有些人不恋官位,甘坐十年冷板凳,潜心钻研学问,或进行校刊、考据,或进行史学、义理、地理、植物学研究,写了大量著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呢?

1、王溥(922—982)

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和史学家。后汉乾佑元年(948年),26岁的王溥中了状元。显德元年(954年),32岁的他任后周宰相。北宋建立后,继任宰相、司空、太子太师,封祁国公。王溥十分好学,常常手不释卷,著书治史成果颇丰。在后周恭帝时,他利用短短的两年时间,主编了《世宗实录》四十卷。北宋建立后,王溥虽仍为宰相,但主要的精力则用于编修史籍。《会要》本来是唐代德宗时苏冕首创的一种汇集典章制度的史籍文体,唐武宗时崔铉又曾进行续修,前后共八十卷。至五代后周,王溥等人又收集唐宣宗以后的资料,修成一百卷。这是一部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在苏冕、崔铉所修的《会要》失传之后,王溥的这部《唐会要》就尤显珍贵了。他组织编写的《五代会要》三十卷,成书在《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之前,是据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分类编纂而成,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很大,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史称其“文简理备”,价值很高。王溥因此被誉为五代至宋初的著名史学家。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王溥被免去罢相,任太子少保。宋太祖开宝七年(982年)八月去世,享年61岁。

2、苏易简(958—996)

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官员、学者。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状元,时年22岁。先后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知审官院、审刑院、给事中,邓州、陈州知州。苏易简酷爱科技,勤于笔耕,在都城开封写成了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的专著《文房四谱》,它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有关笔、墨、纸、砚的专著。《文房四谱》共五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书中各谱的体例大致相同,首先叙事,次讲制作,三是杂说,四为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则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和轶闻。辞赋汇集了有关赞咏“文房四宝”的诗词。全书首尾相映,浑然一体。其中,《笔谱》集中介绍了蒙恬的狐毛笔制作方法,韦仲将的兔羊毫笔制作方法。《砚谱》对砚石的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冷热适应能力以及制作方法和外形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制作澄泥砚法,这是我国古代造砚艺术的萌芽,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纸谱》中说,造纸原料其实远不止破布、鱼网,还介绍了用麻束、玉屑、骨屑等造纸技术。《墨谱》是第一次记载墨的生产工艺的文字。另外,他还写了《续翰林志》等作品集。苏易简喜欢喝酒,宋太宗曾多次劝他少喝酒,并写下《诫酒》《劝酒》二诗,让他在老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苏易简因饮酒过度去世,时年39岁。宋太宗说:“易简果然饮酒而死,可惜啊。”

3、张行简(1156—1216)

金朝莒州日照(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官员、礼学家、天文历法学家。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中状元,历任太常博士、礼部郎中、礼部侍郎、侍讲学士、礼部尚书。他办事认真,尊重科学,对天文历法有相当的研究。当时,司天监刘道用改进新历法,金章宗完颜璟下诏由学士院审定历名。张行简认为此历应经过复校测验,等将来月蚀时没有差错,然后再赐名称才合适。章宗采纳后,下诏进行复校。测验结果,发现新历有很多错误,因而被废弃不用。金章宗对他很信任,泰和四年(1204年)曾下诏说:“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张行简熟悉历代的礼仪,并对礼仪十分看重。为使官员了解古代典章制度,他要求于太常博士以下设置检阅官两名,对不懂礼仪的官吏进行专门培训。他亲自撰写了《礼例纂》一书。该书共一百二十卷,对会同、朝献、谛祀、丧葬等礼仪都有所记录。他还参与编写了《大金集礼》一书。此书共四十卷,分尊号、册谥、诏命、祠祀、朝会、宴飨、仪仗、舆服等门类,是《金史》中各志的蓝本。金宣宗贞祐三年(1216年)秋,张行简在任上去世,享年61岁。

4、吕楠(1479—1542)

明朝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字仲木,号泾野,官员、学者、教育家。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以殿试第一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解州判官、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参与朝政期间,由于多次执拗参奏国是,针砭权贵,被认为僭越冒犯,被贬官。在南京期间,他开坛研讲理学,江南学者多为他的门下,连朝鲜使者来华,也称赞吕楠文才全国第一。晚年退居家乡高陵,办教育,开讲堂,名震当代。吕楠的著述很多,主要有《四书因问》《尚书说要》《毛诗说序》《周易说翼》《春秋说志》《宋四子抄释》《泾野文集》《高陵志》《解州志》等。吕楠是明朝中期关中著名的理学家,对宋朝张载的理学十分推崇。他辞职回乡后,亲自与同乡状元康海一道来到眉县横渠张子祠拜谒,并题“三秦之光”以示继承。明朝人称他为“真醇道学”,认为在“关中继张横渠者,泾野一人,……”明朝人冯存吾写的《关学编》称他是自张载以后“关学”的集大成者。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吕楠在老家去世,享年64岁。为此,明世宗停朝一日,家乡高陵商人罢市三天,以示悼念。

5、罗洪先(1504—1564)

明朝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字达夫,号念庵,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左春房赞善。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年),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涯。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足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罗洪先一生在很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地图学方面的成就最大。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一生写有大量的著作,除《广舆图》两卷外,还有《念庵集》22卷,《冬游记》1卷。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罗洪先去世,享年61岁。

6、焦竑(1540—1620)

明朝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祖籍山东日照(今山东省日照市),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著名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已经50岁的焦竑中了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南京司业等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出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在落选卷中得到了徐光启的卷子,“(焦竑)阅而奇之,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决然将已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徐光启后来成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古代发生了重大影响。无疑,焦竑是慧眼识珠,是发现徐光启的伯乐。不久,焦竑被人诬告贬官。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他已60岁,看透官场险恶,忿然辞官,从此,不再出仕,专心读书、著书。他是著名的藏书家。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澹园藏书楼(焦竑藏书楼),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每一部藏书,他几乎都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漪南生”等印章。为方便阅览,他还为藏书编辑了目录。他的私家藏书,在南京是最多的,水准也最高,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他是著名的思想家。焦竑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表明了他学习古人,超脱古人,开辟未来的崭新境界。焦竑与徐光启既是师生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与思想家李贽也是终生挚友,与意大利人利玛窦也有交流,思想比较解放和先进。他一生著作等身,撰写有《澹园集》《澹园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养正图解》《玉堂丛话》等;编著有《国史经籍志》《熙朝名臣实录》《国朝献征录》《中原文献》《逊国忠臣录》《焦氏笔乘》等。他的著作对后代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焦竑去世,享年81岁。

7、彭定求(1645—1719)

清朝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勤止,一字南畇,官员,学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彭定求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一名,成为会元。彭定求参加殿试后,读卷大臣将他的试卷置于第三呈进。康熙皇帝问会元卷为什么排在第三,大臣们说彭定求书法不如前两卷。康熙皇帝说:“会元策末数行,有劝勉朕躬之意。往时周(敦颐)、程(颐、颢)、张(载)、朱(熹)岂俱工书者?”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后来,彭定求历任翰林院修撰、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彭定求对理学十分喜爱,对于做官不感兴趣。在做官四年之后,他以病辞职,回归故里,专心研究学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对彭定求学问、品行及家世予以褒奖,并问及其病况。同年他奉命在扬州书局参与校编《全唐诗》。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成,共900卷,收录唐、五代诗4.89万首,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彭定求尊崇儒学,也出入释道,家中修有文昌阁,供奉文昌帝。他一生勤耕不辍,著有《学易纂录》、《南畇文稿》12卷、《南畇诗稿》27卷、《南畇续稿》1卷、《儒门法语》1卷、《明贤蒙正录》2卷等多本书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彭定求自撰墓志铭,第二年四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

8、毕沅(1730—1797)

毕沅书法

清朝江南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市)人,号秋帆、灵岩山人,官员、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官。做官从政之余,毕沅刻苦学习,研究文史,辛勤笔耕,写下了大量著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毕沅开始编纂一部新的《续资治通鉴》。他聘请才子邵晋涵、章学诚等人,博览群书,仔细取舍,严格校刊,历时20年,完成《续资治通鉴》。该书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记载了410年的历史,共220卷,230多万字。它将宋、辽、金、元史融为一体,以政事部分为多,而必要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关系,也都一一记录,可以说是宋元时代一部真正的中国编年史。与其它《资治通鉴》的续写本相比,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续资治通鉴·宋纪》中的《岳飞》一文曾被选入初中教材。毕沅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他在幕僚的帮助下,编纂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经学方面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并撰写了《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另外他还写了《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编辑成《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等地方志书。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翻修了司马迁祠,修缮了苏东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桥等历史古迹。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病逝,赠太子太保,享年68岁。嘉庆四年,因剿匪不力、滥用军费等问题,被剥夺职务,家产被没收。

9、潘世恩(1769—1854)

清朝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槐堂,晚号思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官员、学者、文学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时,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工部、户部、吏部、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傅等职。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道光十三年(1833年)拜体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嘉庆皇帝曾在潘世恩奏折上作批语:“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潘世恩对此牢记在心,谦虚谨慎,不与权臣交结,一心侍奉皇上,当官如鱼得水,深受四位皇帝器重,几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潘世恩70寿辰,道光皇帝御书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粥亮宣就襄密勿”,下联为“靖共介福锡康疆”,横批“熙载延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二月,潘世恩80寿辰,道光帝御书“寿”字和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望重三公资燮理”,下联是“祥开八勤衍期颐”,横批“三朝省硕”。鸦片战争爆发后,潘世恩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格内治,方能御外侮。还奏请开发甘肃、新疆,召集百姓开垦种植,节约军饷,充实边防。咸丰帝即位后下召求贤,他以80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抗英英雄,在台湾曾两次领兵打败英国人的侵略)等人。潘世恩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勤奋写作,著有《真意斋文集》2卷、《恩补斋诗集》6卷、《正学编》8卷、《读史镜古编》32卷、《熙朝宰辅录》2卷、《恩补斋笔记》8卷、《潘史恭自订年谱》1卷。咸丰四年(1854年),潘世恩去世,享年86岁。

10、吴其濬(1789—1847)

清朝河南固始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字季深,别号吉兰、雩娄农,官员、植物学家、矿物学家、科学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总督或巡抚,几乎跑遍我国半壁江山。他酷爱植物,每至一处,必搜集标本,绘制图形,并于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他首先编著的是《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全书22卷,约89万字,记录植物838种,分谷类、蔬类、山草、石革、湿草、蔓草、水草、毒草等10余类,每类植物中又分许多种。吴其濬辑录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资料时,重点收录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药性及用途等。书中著录或节录了一些花卉、果树等植物的专谱,如《芍药谱》《桐谱》《菊谱》《打枣谱》《蚕书》《茶经》《牡丹谱》等。该书保存了大量植物学文献,其数量超过历代任何一种本草和植物学著作。吴其濬在完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篇》的基础上,利用去各地巡视的机会,深入调查,广泛采集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并结合历代的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植物名实图考》。此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附图1800多幅,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包括苔藓)、水草(包括藻)、蔓草、芳草、毒草、群芳(包括寄生于一些木类的担子菌)、果、木等12类。这是一部专门记载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学专著,为吴其濬在植物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之处。这两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深受中外学者的重视。他对矿物学也有极浓的兴趣,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滇南矿厂图略》两卷,基本上反映了云南某些大铜矿的矿石分类、分布和生产状况的实际情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吴其濬去世,享年59岁。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