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环球宝贝试管
推荐文章
成功案例
热门文章
桂林三金:昔日小作坊华丽转身成广西第一药企,其产品享誉海内外
2024-02-09

追忆桂林工业的辉煌历程,讲述桂林工业的历史故事,桂林市工信局联合桂林生活网发起“寻找桂林工业记忆”征集活动,向广大网友征集桂林工业记忆片段,寻找与桂林工业生活相关的任何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为大家找回桂林珍贵的工业记忆。我们追忆历史,是为了唤醒曾经沉睡的共同记忆,寻找不能忘却的先驱力量;我们着眼现在,是为了传承伟大的工业之魂,寻找推动工业的进步之源。同时,我们更冀望未来……让我们同晒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重温一起走过的激情岁月,留住曾经奋斗过的不悔青春。

投搞邮箱:yangyl@,邮寄地址:桂林市叠彩区叠彩路8号市直机关叠彩路办公大院(1号楼4楼)。信封上请注明“桂林工业记忆”作品。也可在桂林生活网专题页面直接上传稿件投稿。

桂林市中药厂老照片

桂林生活网肖霞杨艳丽实习生易春/文

老厂,装满一座城市发展的记忆,也镌刻着很多人的青春芳华。它们,有的渐渐蒙尘于岁月,只留下斑驳的机器,满院的荒草;有的却华丽转身,迎来辉煌。

说到老厂,提起桂林工业,很多桂林人都会想到三金。桂林三金从52年前一家落后的中药作坊小厂,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傲然挺立,逐渐发展成国内外知名药企并成功上市,不仅成为桂林工业的脊梁,也是桂林人的骄傲。

2001年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三金

筚路蓝缕,从一个小作坊艰难起步

“我刚来的时候厂子还是一个小厂,每天的工作就是下文昌桥挑水洗瓶装药酒。”贾桂珍是工厂的最早一批员工,几十年的岁月,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她与工厂共同成长,从普通工人一路做到公司党委副书记,一路见证三金的发展。

贾桂珍(左一)与邹节明(中间)

贾桂珍年轻时候的照片

桂林三金的前身是桂林中药厂,成立于1967年。桂林中药厂成立之初只是一个30、40人的小作坊,沿用的是熬蜡制壳、炼蜜为丸的传统生产方式。1968年9月,桂林中药厂开始生产中药大蜜丸,当时工人们用温度高达一百多度的蜜和着粉,椿了之后拿出来搓成条,然后裁开揉成药丸。落后的工艺以及单一的药品,因60年代末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让这一切有了改变,这个年轻人就是邹节明。

年轻时的邹节明(图片来自三金网站)

“1968年邹节明被分配到我们厂里,当时他可是我厂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来我们厂当一名普通工人,这让我们觉得稀奇又惊讶。”贾桂珍回忆道。那时候的大学生确实是凤毛麟角,所以,邹节明报到的第一天,老厂长就语重心长找他谈话,“你是我们厂唯一一个大学生,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

邹节明

当时桂林中药厂还在筹建新厂房,厂里争取到自治区政府19万元的建厂投资,以邹节明为技术骨干的技术团队只能自行筹措资金,购买一些简单的玻璃器皿、药锅等实验设备。他们白天参加完工厂工作,晚上或休息日的工余时间则用来做试验。没有实验所需的蒸气,那就用煤、柴来加热;没有粉碎机,就用手工操作,用碾槽一遍遍地碾。

桂林中药厂成立之初只是一个30、40人的小作坊,沿用的是熬蜡制壳、炼蜜为丸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边生产边改良边筹建新厂的情况下,邹节明很快掌握了炼蜜的技术要领,炼蜜技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推广到全厂。后来,在以邹节明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带动下,桂林中药厂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生产中药片剂、冲剂的厂家之一,最初品种银翘解毒片、穿心莲片、桑菊感冒片、枇杷止咳冲剂等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回顾过去,贾桂珍满怀感慨。从她那里,我们倾听到了诸多真实发生在三金人身上的奋斗故事。

不断创新,三金片和西瓜霜让企业声名鹊起

“碧绿瓜帽半遮面,时髦女模嘟红唇”。现在很多桂林人都应该还记得80年代那份风靡一时的西瓜霜广告,曾经西瓜霜润喉片最高销量为全国每年每人平均4片。可以说是三金片和西瓜霜让桂林三金声名鹊起。

吴邦国视察三金

1970年,桂林中药厂迁入新厂房(金星路1号),正式挂牌“桂林市中药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1970――1977年期间,在邹节明的主持下,中药厂先后研究开发出三金片等六种新药。

位于金星路的三金办公楼

三金片是一种治疗尿路感染的良药,之所以叫“三金片”,是因为药内含三种“金”字开头的本土草药,即金樱根、金刚刺、金沙藤。这3味草药在普通人眼里难登大雅之堂,但经邹节明等人科学合理地组方、论证以及7次创新和技术改良,成为30年来抗泌尿系感染用药第一品牌。1978年,三金片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该产品也成为了后来桂林三金的拳头产品,并连续30多年在国内外市场上保持长盛不衰。

三金片

三金片成功后,邹节明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又把目光又放在了另外一个古方良药上--西瓜霜。西瓜霜原载于清代的医学巨著《疡医大全》,曾被历代医家誉为“喉科圣药”。传统的西瓜霜是用未成熟的西瓜皮与皮硝加工制成,须把西瓜放进泥罐,经过一系列复杂地工艺让泥罐外果真憋出白霜。依照古法炮制西瓜霜,不仅程序复杂、发霜时间长、受气候影响大,而且得霜率低、成本高、不能量产。因此,许多想制西瓜霜的药企只能望“瓜”兴叹。到了70年代,国内外按传统方法生产西瓜霜的二十多家厂家相继停产。

西瓜霜润喉片

“传统的方法提取西瓜霜需要一个冬天,创制西瓜霜现代制霜工艺完全是一个医药科技难题,但这个难题被我们厂攻下了。”谈及西瓜霜,贾桂珍的双眸里放着光芒,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当然,改良西瓜霜制霜之路绝非易事,邹节明和研发团队从1976开始着手,在8年时间里,他们连续遭遇制霜环境、提速产霜、产霜数量、产霜质量、炮制手段、辅药配伍等环节工艺难题的拷问、数以百计次的失败。“当时我们边生产边改良,改良成功前我们都还是将西瓜放在小坛子里发酵。”贾桂珍告诉记者,厂里的员工们后来都将这段艰苦奋斗的历程称为“8年攻坚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4年,桂林中药厂终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西瓜霜生产现代工艺,雪白的西瓜霜被成功提取后,化身为一粒粉色小药片(西瓜霜喉片),原本8-10个月的生产周期被缩短为5-7天,且生产不存在季节性,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一项目成了我国中药改革的典范,桂林中药厂也成为国内外唯一实现西瓜霜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并最终获国家专利局保密专利授权。

随后,中药厂又以西瓜霜为原料,研发出了包括桂林西瓜霜喷剂、西瓜霜清咽含片等6款西瓜霜系列产品,并进行多次技术改进。曾被皇帝钦封为“喉科圣药”的西瓜霜在尘封百年后,在桂林中药厂的创新下再次大放异彩。

积极转型,桂林中药厂华丽转身为三金

对于如贾桂珍一样的工厂“元老”来说,他们不仅见证了企业从计划经济产品包销转轨变型走向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剧烈动荡,更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显示出绝不失信于团队、与企业共甘苦的勇气。

1989年,桂林中药厂与中国药材公司全方位联营,改名为桂林中药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84年,由于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弊病,厂里部分员工只能发70%的工资。当时,工厂是一个纯生产型的企业,只需根据医药站(公司)下达的计划生产,不负责销售。但随着市场发展,当时医药公司所安排的产值越来越少,一个月几十万的产值,根本养不活员工。“单位困难的时候,有很多其他单位都向我抛来橄榄枝,但中药厂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我哪里舍得离开,所以都一口回绝了。”贾桂珍说。

就在1984年,中药厂调整领导班子选举新一任厂长,邹节明成功当选为中药厂的厂长。“邹节明就是三金,三金就是邹节明。”在贾桂珍看来,当时能带领厂子走出困境的只有邹节明。工厂困难时期,选择留下的三金人合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组建专业营销队伍闯市场。

1985年至1989年,厂子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以邹节明为首的新领导班子成立后,组建了独立的销售队伍闯市场,并调整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扶持桂林西瓜霜、三金片等独家特色的龙头产品。

那时候的营销团队开拓市场有如“摸石头过河”,一没经验、二没经费,大家唯一的心愿就是“撑下去,总会有希望”。为尽快开辟三金片、西瓜霜等独有主打产品的国内市场,他们想出了以药效论证会推介产品的模式。“当时我们在国内中药行业做学术推广是做得比较早的。我们把西瓜霜送到有名的专家手里,让他们做临床,之后再开学术推广会,请专家出来讲。”据贾桂珍介绍,为了做推广,她和同事除了上门去邀请专家、院士来桂林参加座谈会、学术报告,还招聘了许多大学生去全国的药店、商店做宣传。他们是在中药行业较早探索并推行专业推广模式,使得企业走出停产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此后,厂子开始引入先进的管理标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大胆融资,引入联营机制。那个时候的贾桂珍带着团队四处招兵买马,陆续从大学、技工学校招收大量人才,成立设备科、技术科、营销科等科室,并不断充实着药厂的人才队伍,保证着人才梯队跟得上药厂的发展速度。

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成立庆典大会

贾桂珍为公司一路打拼,将自己人生最好的年华与桂林三金捆在一起。在她看来,1994年至1998年是桂林三金的一个重要节点。“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1994年3月组建了桂林三金药业集团。1998年,桂林三金经过审慎选择,借政策东风,因企制宜,及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当时桂林市、也是广西全区股改的第一案例。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桂林三金几十年了,真是有讲不完的故事。”贾桂珍感慨。多年的发展给桂林三金人最大的体会就是,企业发展不是一劳永逸,必须因企制宜,持续创新。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市值便高达138亿元。截止到2017年,桂林三金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医药研发、制药企业,已拥有自主研发的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42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55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1个,国家中药发明专利52项。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业内的认可。

桂林三金临桂中药城

“从北方来桂林坐了40多个小时的车,嗓子不舒服,含了桂林西瓜霜就好了”。尽管贾桂珍现在已退休十几年,但她至今还记得当年一位领导所说的这句话,三金一直坚守和传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企业诚信精神。传承、坚守、创新,是桂林三金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基因。我们也相信,只要这样的企业的精神一直都在,桂林三金就会有讲不完的品牌故事。




参考资料